公司实行OKR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,但是对于个人而言,身为研发,一个被动接受需求的岗位,可能参与度并不是那么高,除了前两个季度有一些产品性能优化的目标以外,大部分时间其实是没有季度OKR的。
对于OKR也有过一些了解,在之前的认知里,更多的是把它看作公司做为项目考核的工具,对于他的价值和其制定的策略并没有深入思考。直到看到了这本,克里斯蒂娜·沃特克编写的《OKR工作法》,才正真认识到OKR的魅力所在,为以后个人和团队工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指南。同时本书还别出心裁的以一个创业公司的试错、决断、困惑和成长做为引入,仿佛这些不再是生硬的商业书籍,而是能够代入角色的,成为你经验的一部分。内容轻松愉快的同时,也更容易让人接受,完全超出了我对于这本书的预期。
什么是OKR?
O:英文是objective,指的是目标,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
KR:英文是key results,指的是关键结果,需要是明确、具体、无歧义和可量化的
目标用来明确方向,关键结果则用来量化目标,使团队和个人聚焦在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上,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,而不是各自为战。拉齐团队目标,可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。
OKR应区别于绩效考核,制定OKR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,聚焦目标,更好的完成目标。而不是为了惩罚。
目标驱动业务绩效而非绩效考核驱动目标。
产品组织执行OKR的关键在于,OKR需要从跨部门的产品团队层面上升到公司业务层面。对于公司来讲,OKR应该是自上而下的,公司应该设定公司的OKR,然后每个部门都要思考如何设定自己的OKR,这样公司的OKR才会实现。
如何制定OKR?
注意事项
设定目标的三个原则:目标要明确方向并且鼓舞人心、目标要有时间期限、由独立的团队来执行目标。
同时,目标一定是精而简的,设置OKR的目的也是为了聚焦,因此一个季度不宜设置过多的目标,1-2个就够了,一次说太多就和什么都没说一样。如果这些目标你自己都记不住,又怎么能期望你的团队其他人能记住它呢?
设定关键结果也是一样,一个目标设定3个左右的关键结果就好。多做事情不一定有用,只需要让大家在正确的事情上下功夫就好。
如果都按照各自部门的目标分解,很有可能工程师的目标是重构产品架构,设计师的目标是完成响应式设计,质控部门的目标是重新设计自动化测试工具等,这些可能都是有价值的事情,但产品团队能解决公司核心业务问题的概率就不大了。所以设定OKR的关键也在于把每个人的注意力聚焦在产品团队的目标上。
OKR需要设置有挑战的目标,我们要那种有一半的把握能达到的目标。因此,对于每个关键结果都会设定一个信心指数,在每季度初,每个关键结果都从5/10开始执行,这要求我们正确认清自己的实力,不夸大,也不隐藏,坦诚相待。
一旦制定了OKR,切忌不要在季度的中途更改OKR。
还有一点同样重要,与其由上级强制设定OKR,不如由团队成员自己去商量设定自己的OKR,这样大家对于自己的目标会更有认同感,同时提高OKR的质量和效果。书中有个例子比较好:
1 |
|
制定步骤
- 所有员工提交他们认为这个季度公司需要实现的目标。这能让这套方法顺利地执行下去,员工能直接参与公司目标的制定,会给企业文化注入一些有趣的东西。
- 管理层用半天的时间讨论OKR。选择一个目标,需要通过争论、妥协的过程,这个过程值得多花些时间。然后继续给目标设置关键结果,作为目标更精确的补充说明。
- 管理层作业:向各自主管的部门介绍公司季度OKR,并完成每个部门的OKR设置。
- 首席执行官确认部门OKR,看部门对公司的OKR是否有偏差。
- 自上而下关联。部门经理在把公司和部门的OKR传达给下级子部门时,再用同样的方法制定各自的OKR。
- 个人OKR(可选)。
- 全体会议。首席执行官向全员解释这个季度的OKR是什么,为什么是这样设置的,然后对其中几个进行示范性的任务拆解。解释的时候也要涵盖上个季度的OKR总结,指出上个季度的成果。整个会议要创造积极的气氛,并且让员工明白会议后就要立即付诸行动了。
第一次实践OKR很容易失败,因此最好先从设立一个目标开始,同时先用一个团队去尝试。也可以用OKR做项目管理,先让大家理解这个方法本身。
这里提供一个还不错的OKR模版:
避开OKR常见的坑
我们可以将失败定义为没有完成任何OKR、完成了所有的OKR以及实施了OKR却对公司没有正面影响。一般失败通常都是因为下面这些原因导致的,在设定OKR的时候可以避免踩坑:
- 设置了多个目标,如果希望OKR清晰到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,那就尝试只设置一个目标。除非你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业务,那么每个市场业务你都需要设置一个不同的OKR。
- 设置的OKR周期过短——一周或者一个月。
- 用绩效指标来驱动目标的完成。
- 没有设置信心指数。
- 没有追踪信息指数的变化。
- 把周一的会议当作汇报例会,而不是谈话。
- 周五过于严肃。
如何实施OKR?
每周一,团队一起开会盘点OKR的执行过程,明确本周具体负责完成哪些任务才会让团队的目标更进一步。
会议越简短越好,要不然OKR盘点会议将变成团队成员现场刷存在感,事无巨细地列出一堆他们上周完成的事情。要信任团队,他们每天都做了正确的选择,要把会议的基调定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与配合上。
每周五,团队一起总结这周的收获,有远大目标是好事,但也很容易因此产生挫败感,所以周五的庆祝环节就很有必要。展示每个团队的成果,准备食品饮料犒劳团队。
工作过程中,可以使用工作看板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聚焦于OKR的目标,并保持跨部门之间的信息透明。
用OKR改进周报
- 把团队的OKR作为开始,并标注完成目标的信心指数。
- 列出上周的优先任务,并标注完成情况。
- 列出下周的优先事项,描述得要全面,围绕着具体可执行的步骤。
- 列出风险或阻碍。
- 备注。
下面是一个还不错的周报模版:
无法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
没有给目标设置优先级
如果所有事情都同等重要,就意味着它们也同等不重要。因此我们需要将我们手中的事情做一个排序,先从重要的开始,一次只做一件事情。
还有一个误区是我们常常认为我们能同时推进很多个目标,但是却忘了,在运营一家公司时,本身就有很多日常事物,每个员工每天都有常规的工作内容。
缺乏充分沟通,导致没能准确理解目标
当你说得不想再说了,人们就开始听进去了。——领英首席执行官
你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,然后反复地传达给所有人,直到所有人步调一致。
如果希望团队能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,你就必须每天和团队不停地沟通目标。但仅仅聊一聊还不够,必须把目标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个角落。目标完成的进度必须在每周会议和邮件中汇报,分解出的项目任务必须能支撑目标的达成。
没有做好计划
计划是你能将目标落地的关键,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意志,觉得坚持执行就会有好结果。没有明确的计划,很容易让你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原本的轨道。
没有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
重要的事通常不紧急,紧急的事通常不重要。——德怀特·艾森豪威尔
优先做那些更能有突出贡献的事情,能让你更加接近目标。
轻易放弃
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——列夫·托尔斯泰
完成OKR的本身就是一次挑战自己的过程,设置5/10的初始信心指数目的也在于此,因此失败是很正常的,重要的是失败之后要不断的学习,总结经验。
而且制定OKR的出发点也绝对不是惩罚,而是激励,提高我们工作成就感的同时,激发潜能,提升自己。
明确公司的使命
每个公司在初创阶段都应先创造公司的使命。使命和OKR同样重要,甚至更有甚之。在实施OKR之前,先明确公司的使命。创业不只是挣钱,使命也不是宣传伎俩,他是你公司存在的根本,是你创造这个公司的意义所在。
什么是使命,在某个市场闲逛都有可能让你意识到这个市场有某个问题需要解决,而帮市场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一个使命。
你的使命不需要描述得多么优雅,但必须简洁、易记,像纲领一样极具指导性,它会提醒你不要把时间消耗在无用的事情上。
一个好的公司使命应该简洁到每个员工都能牢牢记住,而一个绝好的使命更是直接而又极具鼓舞性。谷歌公司的使命便是如此,以至非谷歌人都知道,即“整合全球信息,使人人皆可访问和受益”。
使命让你保持正确的方向,OKR给你明确的里程碑,让你更专注。
自己的反思
沟通很重要,因为每个人在公司负责的领域不一样,对同样一件事情的理解自然有不同的角度,也会出现偏差,不要指望你什么都不说或者含糊其辞别人就能理解你的意思,所以,团队协作的前提是统一认知框架。
同时,在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先想一想两个重要的问题:
- 通过这个功能我们试图达成什么目的?
- 我们怎样衡量项目的成功与失败?
衡量量化的目标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取得的结果,更重要的是,我们能从这些结果中总结学习。
其实OKR不只是企业用来管理项目的工具,同时,对于个人而言,其实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管理自己。想想你最近一个季度想要达成的目标,学习也好,健身也罢,设置几个关键结果,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去实现他,也不失为摆脱拖延症的一种方式。
其他分享
在书中还看到了一个比较有感触的故事,在这里分享一下,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已经有答案了,只不过并不愿意改变。如果你也因为某个决定在犹豫,不妨看一下这个故事:
“以前,在英特尔遇到一些不好定夺的决策,很多人都会提起这个故事。20世纪80年代,日本抢夺了整个存储器的市场,英特尔因此损失了很多钱,内部的争论不计其数,但对于英特尔到底应该怎么办一直没有定论,这可是直面生死的争论啊。有一天安迪·格鲁夫和戈登·摩尔商议此事,格鲁夫问摩尔:‘如果我们被解雇了,董事会会重新找一个首席执行官,你觉得他会怎么做?’摩尔毫不犹豫地回答:‘他会让我们放弃存储器。’格鲁夫对这个简短而明确的答案还是有些吃惊,于是继续问:‘那我们俩何不一起先走出这个门,然后再进来,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做?’”
这个决定让英特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从那以后,英特尔内部遇到不好做的决策,都会用‘换个首席执行官’的思路去想办法。可见,没有过往经历和个人情绪的影响,可能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。